博物志
不死之民
如果要将长生再向永恒的延长线上推下去便是不死,即使我们作为尘世中的速朽者难以想象其中含义。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即使以八千岁春秋作为度量的尺度,其存在本身也依然超越了我们所能理解的范畴。尽管如此,仍然有无数关于不死的传说回荡在大荒的此侧和彼方,其历史或许正和大荒一般悠久无二。
一个传说是,在众海之尽的归墟之侧漂浮着三座仙山蓬莱、瀛洲和方丈,其上藏有不死的神药,凡是居住于其上的仙人们皆得不死之身。遗憾的是这些神圣的岛屿却免不得在无底的海渊之中随波逐流,今天还能够彼此相望,明天就又被海流挟裹着飘荡万里。据说那些仙人们也曾经困扰于居无定所,试图召来巨鳌驮负仙山以对抗海流,而这努力可悲地亡于龙伯国人一次兴之所至的捕捞行动。它们的漂流似乎是永久而不可更改的。这无疑令求仙者们的所有努力付诸流水:不止一次帝王曾经派人出海以寻觅仙山之踪迹,但凡派出者均无复返,或许覆灭于无边海浪,或者迷途于东瀛诸岛,即使其中佼佼者以百千万亿分之一的幸运目击到了仙山的踪迹,他就再也无法踏回凡人的领土。因此之故,关于不死的证言仍旧付之阙如。
另一个传说是,大荒的某处有名为员丘的山,上面生长着不死之树,食用其果实者皆得不死。可惜它的所在是如此莫测,以至于我这样富有经验的漫游者也不曾嗅见过它的踪影。合理的解释是,它只会对那些初窥于修仙门径的人展示身形。窥破尘世的人(或者妖物)抛离诸般浮名外物,以露水和松子为饮食,修习轻举长生之术。那些未登其堂的人或妖类隐迹于丛林之中,留下不确实的岁数和飘渺的传闻;而佼佼者则能身生毛发,臂化双翼而飞行云中,只给凡人留下短暂的一瞥。这形象被刻在无数的石板之上封入墓穴,似乎这些修仙者的图像也能托举着死者之灵到达至福之地一般。或许只有在这些飞仙由天上俯瞰的目光之中,员丘才会从迷障之中展现身形,将不死之树的果实分享给不知疲倦的遨游者。但是那之后的事情,再也没有一个人听说过了。传说终结于羽人的远游,那告别之后的巨大空白几乎便等同于我们对“不死”的认知。
而唯一的、我所拜访过的不死之民是无启民。他们居住在沙漠之上,食用泥土和沙砾,面目黧黑,作为语言不通的异族,我不知道每个无启民姓甚名谁,也不知道如何从岩石一样坚硬的面孔上去分辨他们。如果你要和他们谈话,得到的回答只是沉默和几个简单的手势。我听说无启民“死去”之后他们的族群会将他埋进土中,直到肉体消失,骨骼融化,仅仅留下一颗坚硬透明的心脏。而他们将这心脏捡回吞入腹中,一个新的胎儿将因而孕育,以继承死者的名姓。是的,在他们的国度里,死者就这样越过界限重新回到生者之间。这样的故事并不希见,栖息于梧桐枝上的凤凰便是如此,它在老朽之时会化成一团火焰,并从中生出新的自我。然而一旦失去了此前的所有记忆和情感,谁来确定新生者便是原本的那个呢?还是说,只要拥有相同的记忆,我们即使脱离了腐朽的肉体,也可以重新成为原来的那一个人?在这些问题之前我们似乎不可能找到答案,即使那些最有智慧的人也各执一词争执不休。
但事实上复生只是不死的同调,却远非真正的永在。我们以其为不死是因为局限的语言永远无法描述永在,甚至无法用思维去触及它。即使大荒已经容纳了一切的异人奇物,不死者依然游移在认知的边际,如同模糊的仙山幻象一样,只在语言的凝视中浮现,却永远无法被触及和固定。
一个传说是,在众海之尽的归墟之侧漂浮着三座仙山蓬莱、瀛洲和方丈,其上藏有不死的神药,凡是居住于其上的仙人们皆得不死之身。遗憾的是这些神圣的岛屿却免不得在无底的海渊之中随波逐流,今天还能够彼此相望,明天就又被海流挟裹着飘荡万里。据说那些仙人们也曾经困扰于居无定所,试图召来巨鳌驮负仙山以对抗海流,而这努力可悲地亡于龙伯国人一次兴之所至的捕捞行动。它们的漂流似乎是永久而不可更改的。这无疑令求仙者们的所有努力付诸流水:不止一次帝王曾经派人出海以寻觅仙山之踪迹,但凡派出者均无复返,或许覆灭于无边海浪,或者迷途于东瀛诸岛,即使其中佼佼者以百千万亿分之一的幸运目击到了仙山的踪迹,他就再也无法踏回凡人的领土。因此之故,关于不死的证言仍旧付之阙如。
另一个传说是,大荒的某处有名为员丘的山,上面生长着不死之树,食用其果实者皆得不死。可惜它的所在是如此莫测,以至于我这样富有经验的漫游者也不曾嗅见过它的踪影。合理的解释是,它只会对那些初窥于修仙门径的人展示身形。窥破尘世的人(或者妖物)抛离诸般浮名外物,以露水和松子为饮食,修习轻举长生之术。那些未登其堂的人或妖类隐迹于丛林之中,留下不确实的岁数和飘渺的传闻;而佼佼者则能身生毛发,臂化双翼而飞行云中,只给凡人留下短暂的一瞥。这形象被刻在无数的石板之上封入墓穴,似乎这些修仙者的图像也能托举着死者之灵到达至福之地一般。或许只有在这些飞仙由天上俯瞰的目光之中,员丘才会从迷障之中展现身形,将不死之树的果实分享给不知疲倦的遨游者。但是那之后的事情,再也没有一个人听说过了。传说终结于羽人的远游,那告别之后的巨大空白几乎便等同于我们对“不死”的认知。
而唯一的、我所拜访过的不死之民是无启民。他们居住在沙漠之上,食用泥土和沙砾,面目黧黑,作为语言不通的异族,我不知道每个无启民姓甚名谁,也不知道如何从岩石一样坚硬的面孔上去分辨他们。如果你要和他们谈话,得到的回答只是沉默和几个简单的手势。我听说无启民“死去”之后他们的族群会将他埋进土中,直到肉体消失,骨骼融化,仅仅留下一颗坚硬透明的心脏。而他们将这心脏捡回吞入腹中,一个新的胎儿将因而孕育,以继承死者的名姓。是的,在他们的国度里,死者就这样越过界限重新回到生者之间。这样的故事并不希见,栖息于梧桐枝上的凤凰便是如此,它在老朽之时会化成一团火焰,并从中生出新的自我。然而一旦失去了此前的所有记忆和情感,谁来确定新生者便是原本的那个呢?还是说,只要拥有相同的记忆,我们即使脱离了腐朽的肉体,也可以重新成为原来的那一个人?在这些问题之前我们似乎不可能找到答案,即使那些最有智慧的人也各执一词争执不休。
但事实上复生只是不死的同调,却远非真正的永在。我们以其为不死是因为局限的语言永远无法描述永在,甚至无法用思维去触及它。即使大荒已经容纳了一切的异人奇物,不死者依然游移在认知的边际,如同模糊的仙山幻象一样,只在语言的凝视中浮现,却永远无法被触及和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