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新的进展
- 终于开始认真弄申请了。
一通折腾下来就是PS和简历还没改完。乐观一点,十一月份把它们弄完,十二月份也足够掐点送出申请吧!
- “功败垂成”的人生第一次chamber
- 杂七杂八
Reading...
hold了不少之前在readmoo想读但是还没下手的书,加上binge reading了一批日系推理(虽然主要就是中山七里吧)对于竖排本接受也越来越好了。秋天到了,是适合裹着毯子在沙发上读推理小说的时候啦!我个人对推理从来不执着“挑战读者”的本格,反而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喜欢读一些社会派的作品,哪怕推理弱一点也没关系,大致说得过去就行。最近印象最深刻的本格作品是《如首无作祟之物》,感觉气氛十足,翻译得也不错,就是那种依赖极小细节找出矛盾的感觉已经离现实太远了。又读了另一本《如碆灵供祭之物》,这本感觉更类似民俗怪谈,尤其是最后结尾戛然而止,找了好多地方都没有后续……
非类型的小说里,印象最深的的是郑智我的《父親的解放日記》。开始读韩国文学基本也就是这一两年的是,从李沧东的《烧纸》开始,今年读了《鹿川有许多粪》,《不便利的便利店》两册。感觉同样是邻国,比起日本而言,我对韩国的了解少得可怜,印象最深反而是当年有一个韩国同学,在宪法课上讲到,大韩民国的宪法里面有一条是要以韩国统一为目标的。读了《鹿川有许多粪》之后,我才意识到韩国有系统地对共产党人的逮捕和压迫,而《父亲的解放日记》某种意义上也是这一题材:作者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当年的游击队员。因为这样的身份,他们没有好的工作只能回乡种田,家里人受到连累,不能去军官学校,作者自己也不能考大学(这熟悉的东亚连坐!)。然而父亲本人即使“愚蠢”,也依然成为了村里热心助人的大叔,因此在突发意外过世之后,作家作为丧主,意外地在丧礼上遇到了各种各样和父亲有过交集的人,也通过这样的葬礼,写出了人和人之间的真情和人性,而这一种人和人之间的好意,是远远超过所谓主义的。又或者,某种意义上作者必须往这个方向着笔,也是因为她第一本《游击队的女儿》因为触动了敏感的政治议题被列为禁书的缘故罢。——但是从另一个方面去想也许有些吊诡,同样一种意识形态在不同社会里,可能扮演着压迫者和被压迫者这样截然不同的样态。问题似乎不在“主义”的本身,而在于一旦跃上国家机器的层级,就会带来无情的压迫。像村上春树那样,能够鲜明地宣扬“在高墙和鸡蛋之间,永远站在鸡蛋一边”,似乎在当下的社会也变成了越来越难的事情——然而这算是离题万里了,暂且按下。
非类型的小说里,印象最深的的是郑智我的《父親的解放日記》。开始读韩国文学基本也就是这一两年的是,从李沧东的《烧纸》开始,今年读了《鹿川有许多粪》,《不便利的便利店》两册。感觉同样是邻国,比起日本而言,我对韩国的了解少得可怜,印象最深反而是当年有一个韩国同学,在宪法课上讲到,大韩民国的宪法里面有一条是要以韩国统一为目标的。读了《鹿川有许多粪》之后,我才意识到韩国有系统地对共产党人的逮捕和压迫,而《父亲的解放日记》某种意义上也是这一题材:作者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当年的游击队员。因为这样的身份,他们没有好的工作只能回乡种田,家里人受到连累,不能去军官学校,作者自己也不能考大学(这熟悉的东亚连坐!)。然而父亲本人即使“愚蠢”,也依然成为了村里热心助人的大叔,因此在突发意外过世之后,作家作为丧主,意外地在丧礼上遇到了各种各样和父亲有过交集的人,也通过这样的葬礼,写出了人和人之间的真情和人性,而这一种人和人之间的好意,是远远超过所谓主义的。又或者,某种意义上作者必须往这个方向着笔,也是因为她第一本《游击队的女儿》因为触动了敏感的政治议题被列为禁书的缘故罢。——但是从另一个方面去想也许有些吊诡,同样一种意识形态在不同社会里,可能扮演着压迫者和被压迫者这样截然不同的样态。问题似乎不在“主义”的本身,而在于一旦跃上国家机器的层级,就会带来无情的压迫。像村上春树那样,能够鲜明地宣扬“在高墙和鸡蛋之间,永远站在鸡蛋一边”,似乎在当下的社会也变成了越来越难的事情——然而这算是离题万里了,暂且按下。
Game...
仍然在没出息地玩手机三消和炼金工房。后者在Switch上已经打到66个小时了,还没推最后的boss,沉迷于四处收割材料懒于推主线……下个月能开始重新健身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