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葬仪 | Blog | Fanfiction
UnReal City
  • Home
  • 终朝采蓝
  • 荏苒在衣
  • 鹿鸣之什
    • 英灵之座
    • 萧萧落叶
    • 荣耀江湖
    • 木叶忍法帖
  • Scribe

草子·立春

2/9/2016

0 Comments

 
漫长的告别

这本书意外地读了很久,以至于重新拾起来看的时候必须从头开始才行。然而很难讲雷蒙德·钱德勒笔下的故事是多么正统的推理故事,至少和以前福尔摩斯波洛奎因气质迥异。故事要是单单拎出来看简单得一句话就能剧透掉,然而这样就没有意思了。人物和气氛。这两点真的写得极高妙。


天国之秋

这一本其实上次回家就想看,结果一直延宕到这一回,还是耐不住想看,买了。相对而言,广西师大理想国的书还有可能过一阵子在Kindle或者豆瓣上架,然而社科文献甲骨文这边是几乎没有的,我猜想是引进的时候没有引进电子版权,又或许是还没有开展这项业务吧。
对于太平天国的历史的了解是慢慢集聚起来的。高中时候在近现代史里面学到的论断太过单薄,慢慢一点点读下去才发现这一切都是很有趣的。作为海外学者,这本的入手点自然是英王洪仁玕——他是太平天国后期搞新政并一力与传教士联系的人物。当时亦曾有一些传教士相信太平天国才是真正的、能尊重他们的政权,比腐朽的清王朝要好上许多。但是对于那个时代的传教士来讲,他们看到的太平天国也同样是一个镜像,就像书中最后所说:
当我们庆幸终于看透将我们与另一个文明隔开的那扇阴暗的窗户,心喜于在另一边的阴影之间发现隐藏其中的类似形体时,有时我们不晓得自己只是在凝视我们自己的倒影。
这本书写实却也有趣。作者仿佛为了试图抓住读者的心一样,总在每一章的最后留一点细小的钩子,勾着人往下看去。在近年看到的历史类著作里是很难得的。

面对死亡的人

年鉴学派的一部大作。其涉及从法国中世纪开始,一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止。这种研究最有趣的就是告诉我们一个概念本身可以经过多少种演变。死亡,看起来再简单不过,然而人们对于它的态度却始终变换着。有时候我们从现代人的经验出发,竟会觉得古代的死亡难以想象。在这种种描述里我最喜欢的反而是中世纪早期史诗中的死亡:英雄知道自己即将离世,因而可以从容地道别,在那个时刻来临的一刻升上天国。那之后的历史中,人们失掉了这种预知死亡的从容,而被其他种种情绪和经验所取代。


手帖:南朝岁月

这本书本身就很美。
蒋勋的散文看得不系统——说起来散文这种东西也并不适合系统地看,看多了总有一种要噎到的感觉。手帖本身即是生活片段,用散文的载体讲解,很适合睡前翻两页,在古帖图像和文字之间寻求一点闲趣。

煮海时光:侯孝贤的光影记忆

其实是为了看聂隐娘先做的一点功课。(然而到现在也并没有看)这访谈最有趣的是侯孝贤对于理论的规避。每次访谈者试图问他镜头的含义或者寓意,他总是简单地说,没什么理由啊,这样拍好看。这倒是很中国的一种表达方式,因为不说什么,所以都在那里了。
从某一个角度,到另外一个角度,我对那个没兴趣。我不想有那个角度。我感觉还是直觉最好,保持人跟影像的一种直接。不要弄那些有的没的,因为深度隐藏在表面,人呈现的就是一种表面。

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

大概大学者都有类似之处。比如胡适在哈佛的日记里天天忏悔打牌,马林诺夫斯基这位人类学鼻祖就天天痛苦看小说的事:不,今天不能再看小说了,结果第二天又看了小说。
有自省才有努力?

真幌站前多田便利屋&真幌站前番外地

F先生推给我多田便利屋看,我懒得看剧,直接找小说来看。小说恐怕比单元剧的散漫更有些脉络。读这两本小说的时候正在日本,似乎好像更能理解那种冷漠表面之下的温情。
不过小说里面的多田是个大块头,瑛太可不是啊。
0 Comments

Common Reader 1.

10/25/2015

0 Comments

 
书到底是什么?是内中的文本还是纸张和装帧构筑的整体?对于藏书者来讲,或许是后者;但是对于读者而言,难道不应该首先是前者吗?然而买书这件事情总给人一种奇妙的错觉,就仿佛书本被买下了,置于个人收藏之中,这种实体的占有便隐隐象征着对于内容的占有。到底读了其中多少本书,这问题对于藏书者来说几近禁语。但是没有几个读者能够真正抵制住藏书的诱惑:就像松鼠忍不住囤积坚果以备饥荒之时。手中有书,心中不慌。相较之下,何时读,为什么读,反而成了一件小事——总会有百无聊赖的黑夜,无所消遣的午后,下雨下雪不能出门的日子,长途火车或者飞机上。既然总有一天能够读完,那么就不妨再买些新书——在这一行为上,无论是电子阅读器还是图书馆馆藏似乎都和买书一瞬的热情和欢乐无涉。书籍毕竟本身也是商品,一样带着商品拜物教的神秘和愉悦。纸张,装帧,工艺,这些因素的组合围绕着文字,将虚无的文字固定为确定的形体,设计之美和文字相得益彰,在载体和可读性之间抓住那个平衡点,才是书籍引起bibliophilism迷狂的根源。这症状的早期就是囤积,晚期就是收集珍本,糟糕之处在于忘记读了多少,或者不若效仿古人,将珍本束之高阁,买个简本又或电子书来日常阅读。书籍本身并没有什么想头:它们更愿意被阅读吗?还是更愿意成为收集的组成?或许,我们不应该忽略书籍本身的神圣性质,无论是敬惜字纸的传统,还是修道院抄写员们的孜孜不倦,曾经的书籍都是珍贵之物,价值高昂,远超今日想象。书籍真正成为我们切实可触的日用之物,这历史其实也并没有几个百年。现下它依然存在着,依然被人们爱着,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依然如此,并不会被电子书籍彻底打倒或者跨越。

我见过许多的研究:人们在电子设备上更不容易集中心神——或者,人们被先入为主的印象影响,不认为电子书真正等于书籍。那些拥有电子阅读器的人不会给孩子们推荐电子书。印刷品在彩色印刷排版设计上的巨大优势(尤其在童书方面)仍然是电子书难以比肩的难关。有人在读书网站上颂扬Kindle也有人反对它。这一切技术的辩论到最终不过给我兼而蓄之的空间:无法抛弃纸书也无法冷落电子书。书架上依然塞满:无论是电子书还是云存储,同时三四本书都翻开,进度不同,慢慢地看。哎,像我这样的人从不相信会有什么荒岛书单,更难以想象会有人一辈子只读一本经典。我需求文字来丰润我的生命,我需求它作为一种日常的食粮,不读书便自觉面目可憎。到了这个地步,读书大概是一种本能,不用考虑其附加价值,也没什么可以值得宣扬的。读来读去,一本书总能牵出新的书,书单无尽延续下去,未知领域无限,世界广大、不能穷尽。我曾经在某本书里读到这样一个关于天堂的想象,在其中每个人都会继续他生前擅长的事情,直到心满意足抑或觉得厌倦放弃为止。那些画家、音乐家等等等等,挥洒了自己的创作之后就选择魂飞魄散;到了最后坚持得最为长久的(按照作者所说)是那些读书的人。
​
可见如此执念深重。
0 Comments

草子 l'hiver

10/7/2015

0 Comments

 
The Drowned and the Saved
集中营生存者在晚年写的一本书,很沉痛,而且提到了那些幸存者很多都最终选择了自杀:这位作家也同样。
大概从去年年初开始一直在这方面的题材上徘徊不去,大概是和那位给我们讲存在主义、萨特和加缪的Buch老师有关吧。正在读的一本小说也和二战有关系。潜意识始终在为这段历史补课吧:虽然它已经某种意义上遥远起来了。


读心神探:FBI侧写术
我觉得如果是Criminal Mind的粉丝必须看看这本书。很多一手资料。说起来,读这本书还是为了找资料用,然而现在也已经没空写文了……


艺术的用途和滥用
一边写一边发现果然还是假期是读书的好时机。这本书算是狂批现代艺术的,很有意思。


The Strange Library
村上的一篇短篇小说,然而排版设计极具巧思。有空翻出来拍拍内页好了。


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
一本有趣的旅行散文集。闲暇时翻来看的,这位日本姑娘年轻时候就来中国游学,后来又天南海北四处去玩,这种坐不住的魄力实在值得学习。写到这里想起我那位总是执着于旅行的朋友:她现在又上路了。


岛上书店
天气寒冷,阴雨连绵的话,最适合窝在屋里一口气读完这本小说。首先,和书相关的书一般不会太差。其次,它的结构非常精巧,竟然没有什么冗笔,完美地符合了只要出现一把手枪就必然要发射的逻辑。故事真的很温暖,在必然的人事不定之间,仍然有着一种恒常的温暖。


群山回唱
我居然没有读《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而是先读了这本……总之,感到作家在尝试新的结构,然而结构失于散漫。故事本身是很好的,好到近乎传奇一般。
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那个并没能帮助受伤女孩的医生的支线。平庸的无力和平庸的罪过。


世间的名字
唐诺的散文最好一篇一篇读,适合四处遇见,而不要读选集。言必称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这种入迷程度大约可以封一等书迷,但是对于读下整本散文集的人来讲,不免有些审美疲劳。然而好书爱到深处,恨不得推一百遍一千遍,这种心情我也理解。单从文字来讲,他的文字有种特殊的感觉,似乎糅着西文翻译的句法,比如:
在文学的书写世界里,当然有着森严、数十年不懈的思维和技术,但同时也有极宽敞极亲切没有围墙阻隔的那另外一面,业余的、人生走到某一刻心血来潮的好书写者和宛如天外飞进来的好作品,文学史上代代不乏。这样的专业世界里有一整面开向且牢牢系于人们经验的、人皆有之的、日复一日的“正常世界”,这使它混乱,但多很多神奇的可能。
初看很有味道,看长了也同样,略审美疲劳。
总之,闲暇翻一两篇仍是不错。


人类以前的生活
在阿特伍德的小说里不算出彩的:婚内出轨,离婚官司,复杂的人际关系。那种浑噩感反而是读过之后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我们台湾这些年
火了好几年,现在才读完,很有趣很切实,看了一下作者果然是做BBS和个站出身。


意志力
这一类的读物可以同一归入一个名下:自助心理学。最近恰好上类似的课程,于是将这本延宕许久的书籍读完——和寻常鸡汤略有不同,这里毕竟有心理学的研究作为底气,似乎也就更能让读者了解怎样才是“可行”的解决办法。恰好读过一篇论文也提到,这一类自助书籍,学术性越高,对读者的帮助性越大。
闲时读过一些这类自助书籍,感觉是:欧美向最重学术和严谨,如果作者是大学心理系教授,最为可读,唯并不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办法,要你自己从论文和数据里面去想。日本一类书籍往往涉及“气场”啊“心灵”啊,给出的办法简单明了,可用性读者自行判断。中国的往往就朝向鸡汤路子去了:总之简单易读。
这一本,如果对在自控和拖延症方面有苦恼的同学,不妨一读。


提堂
上一篇草子以《狼厅》结束,而这一次以它的续篇《提堂》为结束。说来也惭愧,虽然一直以来手握两本的英文本,却硬生生是拖到了中文译本电子版上市才读完。
《提堂》的最大优势是,比《狼厅》更为好读。它的时间线更紧凑,而读者已经熟悉了作者穿越于回忆和眼下的叙述方式、乃至对于那许多的托马斯也不那么陌生了大概也是好读感的来源。这一部的主旨就是:克伦威尔怎么搞掉安妮皇后。事件既简单,人物又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于是不免产生一些“过于戏剧化”的感慨——我大概不相信历史上那几个侍臣真的曾经出演过一出欢送红衣主教的喜剧;这情节的安排给主人公的所作所为平添了几分正义。当然最终一切只是赌上全部身家游戏:金钱,权力,爱情,聪明才智全部押在台面上。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西摩家围着简为她重新梳头的那一个情节。这部里的简·西摩太过内敛,她真正的出彩之处恐怕要等到下一部了——伴随着秘书官的盛极而衰一起。而文中的白描仍然克制而出彩:
在私人的空间,他常常想起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她在他的脑海中已经变得模糊,只有裙子在拐角处的掠影。在她生命中最后那个早晨,当他出门时,以为看到她跟在身后,以为瞥见了她的白帽子。他半转过身来,对她说:“回去睡吧,”可那儿却空无一人。到他晚上回家时,她的嘴巴已经被蒙住,头和脚旁边都点起了蜡烛。
非常期待下一部。
0 Comments

草子 le printemps & l'été

7/4/2015

0 Comments

 
沙郡年记


非常美的一本散文,并不全是描写,而且有不少可以咀嚼的东西。当初挑要给学生带点什么书回来,随手拿了这本,结果才发现并不很适合他们的中文程度,反而是自己拖延多日后读完了。值得一推。


远山淡影


读的第一本石黑一雄的小说。藏着叙述性诡计的小说。笔调是很奇怪的【某种意义上,并不完全西方也不完全日本。对于叙述诡计的揭破一直延宕到最后一刻,读完反思的一刻简直后背有股凉意。

然而并不是推理小说。


新爱洛伊丝


浪漫主义时期的Best-seller。感觉不难理解之所以卖得好的缘故,卢梭这个人是个妙人,然而人生问题多多,典型的无法从其书想见其人的类型。

作为一种文学史的补充读完了。不推荐。


斩首之邀


虽然作者一再主张和《城堡》并无关系,然而表面确实很像,只是内涵或许相当不同。看得太草了,过几天重看一遍。


日本味道


这个作者也是妙人。至于美味,因为没有吃过那些食物,而且不是那种文化下培育出来的舌头,大概体会不出多少。


Year Zero : A History of 1945


这本是因为看到理想国的新译著书目而从图书馆里找出来的。素来对二战没什么了解,偏偏不知为何,从某个时刻开始,阅读的东西开始有点围着转,大概是这属于二十世纪人们无法跨越的历史事件,而很多思潮和问题都于焉发轫。

如果无法追溯太久的历史,那么从更为切近的历史开始关注,或许更容易理解现实的问题。这是不是一种偷懒的想法呢?




Reveuse D'Ostende


Eric-Emmanuel Schmitt的短篇合集,带点欧亨利式的结尾。法国小说家们孜孜不倦的程度远超想象。


规训与惩罚 : 监狱的诞生


为了控制和使用人,经过古典时代,对细节的仔细观察和对小事的政治敏感同时出现了,与之伴随的是一整套技术,一整套方法、知识、描述、方案和数据。而且,毫无疑问,正是从这些细枝末节中产生了现代人道主义意义上的人。

一本延宕了许久,最终看掉了的书。三联的版本翻译得不错,读起来很顺畅。这本被反复引述最多的当是“全景敞视主义”一章,非常值得一读,尤其是对监视的内化的解释。今天监视者更为隐秘甚至消解于无形,然而又无所不在。这是可怕的?还是常态?还是我们将其认为是理所当然不可或缺的存在这点才是真正可怕的?



保罗·策兰诗文选

总觉得在某个本子上抄下了许多诗句,但一时都找不到了。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 论波德莱尔

延宕了许久,最终看掉了的书二。如果当初上波德莱尔那节课的时候就读了就好了……就好了……就好了……【追悔莫及。

很喜欢里面对观看的阐释:

相机记录了我们的相貌,却没有把我们的凝视还给我们。……我们正在看的某人,或感到被人看着的某人,会同样地看我们。感觉我们所看的对象意味着赋予它回过来看我们的能力。这个经验与非意愿记忆的材料是一致的。

当然,摄影作为艺术发展到现在,前一句的说法现在基本已经被推翻了,它依然记录下观看和被观看的过程。然而对于观看的呈现具有特殊的魅力——画中的人注视着你,或者波德莱尔诗中那名偶然相逢的女子从城市的杂乱之中投来的目光。



船夫日记


可以用来在片段时间反复咀嚼的一本书。随手贴两段摘抄:

人啊!活着,但不具生命;思考,但一无所知;生活在畜群里,但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却又不能独自地生活,虽然从属于自然,但却粉碎了能将社会建设得更好的自然属性;最终,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不仅摧毁了自然,也摧毁了社会。不过,他们最大的麻烦是,他们为自己制定了法律,却无力遵守,因此,就迫不得已地生活在谎言与自备之中。 

真理,是脆弱易伤的东西。假如数以千计的青年用坚定、嘹亮的声音在每条街巷里吼叫的话,那么即使是毋庸置疑的真理,也会马上变成谎言、暴力与恐怖,而且迟早会便成为谋杀效劳的借口。 

我不能回答任何一个基本的问题——至少是那些仅用一个“不”字不足以回答的问题。




肉体与石头 : 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


用平板看书的问题是,我会遗忘我正在看这一本书,然后放上……嗯,这本书被我放了两年。现在想来,古代的段落似乎更为精彩。


穆旦诗全集


穆旦一直是我喜欢的一位诗人——一位诗人只要有一两首被我念念不忘就可以踏入这行列了。我最偏好他晚年的诗,有一种静水流深的力量。


狼厅

延宕了许久,最终看掉了的书三。非常喜欢作者的笔法,应该说不愧是布克奖得主吗,比肯·福莱特和格里高利都好,好得多。在这个审美上我还是太传统……(所以说你何时把le grand coeur读完啊……)

0 Comments

关于读书

5/29/2015

0 Comments

 
今天有个朋友在私信里问了我读书的问题,请求推荐几本书。其实前一阵子上课,因为经常抱着新书跑去上课,也经常被朋友请求推荐几本书。推荐书并不是什么难事,自己喜欢的书、觉得写得不错的书,刚刚读完很有感触的书,是可以轻松向熟识的书友推一推的。但是如果将书单的指向,面对不清晰的多数,我就有些不敢轻言推荐了。想来想去,还是对着读书这件事,胡写几句。

首先,必须指出,读书是非常私人的事情。

世界上有太多的书,又横跨太广泛的领域。即使两个人都喜欢文学,口味也可能相差万里;人人都认为经典的书,照样会有一些读者不喜欢,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你的口味,往往决定了你一开始读书的方向。在我看来,一开始读轻松的、自己喜欢的书,慢慢培养起读书的习惯,比一上来就啃大部头来得好。找一些精彩的推理小说,科幻小说等,习惯了眼睛对着纸书的感觉,对一口气读完一本厚书建立起了成就感和兴趣,这时候就可以开始找些厚点的书、难点的书来读了。

如果是对文学感兴趣,这时候就可以读那些经典名著了,人民文学的译本,或者网上能找到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被称为网格本的那套),或者帖子里推荐的名家名译,都是不错的选择。经典成为经典必然有其理由,即使时间已经远了,慢慢也能感受到里面的好处。(而且另一点好处是,对经典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就可以随性读一些文学理论了,因为文学理论的有趣处,正在于对那些熟悉的经典给出新的阐释。)稍微看了一些经典之后,就可以进一步放开,去读各种各样的作品。帮助你拓展书单的,其实完全是不是豆瓣、知乎上各种各样的豆列,而是那些书话和文学理论。比如说,唐诺《阅读的故事》就是个好例子,因为这位作者读书面太广,他的书话很有点七宝楼台的味道,但是却是个形象生动的从一本枝蔓出许多本的例子。

如果对非虚构类感兴趣,则有更多的选择。文学之外,历史、政治、哲学、科技等等学科,都有极其丰富有趣的作品。新知介绍,如三联“新知文库”,(忘记出版社的)“哲人石”丛书,等等等等,去书店里转转,找自己感兴趣的架子,翻开一本,觉得开头有趣就看,一页看不到一半便觉无趣的放下——这也不失为个选择书籍的好办法。

如果就是对某个专门门类的小说感兴趣,也非常容易从一本开始,慢慢拓展。喜欢福尔摩斯,不妨多读些各式各样的推理小说——从欧美到日本,选择多多;喜欢魔戒,从魔戒到冰火、地海传奇、龙枪,又是欧美奇幻的谱系……从自己最喜欢的书开始,是开始的好办法,或许也是唯一的方法。

喜欢,才去读书,才有慢慢从书中的这一本引向另一本的兴趣,才有关注新书书讯和友人推荐的兴致。如果想要开始大量阅读,那么首先就是喜欢,并且让这件事情成为一种习惯。

写到这里,似乎又要进入下一个问题了,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处?

首先,书有两类。一种是实用的书,这种书目标明确,指向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比如解决拖延症,或者收拾东西,或者直接就是心灵鸡汤。这种书的特征是,基本一天就能读完,能够给你实际的帮助,很多人读了很多这种书,并不能说没有帮助,因为它有很多实用的讯息。甚至对于写作,也有专门的这种技巧书,比如《故事》,和“创意写作书系”,都是给你实实在在的窍门。这一类实际的书,要读,也应该读。但是如果是想要靠这类书去提升比较虚无缥缈的品味,则多少有些困难了。

提升一个人的理解力、感受力、对于“好的生活”的想象,对于历史和社会的认知,其实最重要的,则是那些并不“实用”的闲书。这些闲书里包括文学,包括历史,包括哲学,包括经典,也包括现在的理论,政治、法学、etc…. 那些不能在一两天内解决的大部头,基本都属于这种书。这种书读起来,效用并不显著,有时候甚至有反作用力。读书读傻了,不够现实,或者“书呆子”,这种话我们也听得不少。但是以我的一己之见看来,读书还是有用处的。一定的阅读量,能够让人对于文字的感觉更加敏锐,能够更加确切地知道什么是好文章,什么不是。而再上一层,习惯了阅读的人,尤其是习惯并善于阅读理论的人(比如我非常敬佩的一位教授),对于外在事物的理解力会稍微强一点,逻辑能力会好一点,对于那些困扰我们的问题能够有更加精确的理解。

但是,这也是比较虚的东西。阅读并不一定能够让人成为更好的人。它总归是一种个人爱好,是一种乐趣,是一种看起来并不那么浪费时间的消遣。对于我个人而言,读书是习惯,是爱好。甚至连写作这件事情本身,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超脱于作家的阅读习惯,也是很难讲的。特别有灵气的文字,别出心裁的故事,令人眼前一新的创意,并不一定基于丰厚的阅读。不过,古往今来的伟大作家,很少不是广泛阅读的读者。这件事实或许说明了阅读和写作总是在某个程度上相连的,即使从读到写之间仍然有整个广大的、芜杂的、丰富的生活。

0 Comments
<<Previous

    Categories

    All
    Ecriture
    Lecture
    One Day
    Series
    Voyage

    Archives

    August 2018
    June 2018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6
    February 2016
    Octo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February 2015
    November 2014
    October 2014
    September 2014
    August 2014
    July 2014
    April 2014
    February 2014
    October 2013
    September 2013
    August 2013
    July 2013
    June 2013
    May 2013
    April 2013
    March 2013
    February 2013
    September 2012
    August 2012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