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营生存者在晚年写的一本书,很沉痛,而且提到了那些幸存者很多都最终选择了自杀:这位作家也同样。
大概从去年年初开始一直在这方面的题材上徘徊不去,大概是和那位给我们讲存在主义、萨特和加缪的Buch老师有关吧。正在读的一本小说也和二战有关系。潜意识始终在为这段历史补课吧:虽然它已经某种意义上遥远起来了。
读心神探:FBI侧写术
我觉得如果是Criminal Mind的粉丝必须看看这本书。很多一手资料。说起来,读这本书还是为了找资料用,然而现在也已经没空写文了……
艺术的用途和滥用
一边写一边发现果然还是假期是读书的好时机。这本书算是狂批现代艺术的,很有意思。
The Strange Library
村上的一篇短篇小说,然而排版设计极具巧思。有空翻出来拍拍内页好了。
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
一本有趣的旅行散文集。闲暇时翻来看的,这位日本姑娘年轻时候就来中国游学,后来又天南海北四处去玩,这种坐不住的魄力实在值得学习。写到这里想起我那位总是执着于旅行的朋友:她现在又上路了。
岛上书店
天气寒冷,阴雨连绵的话,最适合窝在屋里一口气读完这本小说。首先,和书相关的书一般不会太差。其次,它的结构非常精巧,竟然没有什么冗笔,完美地符合了只要出现一把手枪就必然要发射的逻辑。故事真的很温暖,在必然的人事不定之间,仍然有着一种恒常的温暖。
群山回唱
我居然没有读《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而是先读了这本……总之,感到作家在尝试新的结构,然而结构失于散漫。故事本身是很好的,好到近乎传奇一般。
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那个并没能帮助受伤女孩的医生的支线。平庸的无力和平庸的罪过。
世间的名字
唐诺的散文最好一篇一篇读,适合四处遇见,而不要读选集。言必称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这种入迷程度大约可以封一等书迷,但是对于读下整本散文集的人来讲,不免有些审美疲劳。然而好书爱到深处,恨不得推一百遍一千遍,这种心情我也理解。单从文字来讲,他的文字有种特殊的感觉,似乎糅着西文翻译的句法,比如:
在文学的书写世界里,当然有着森严、数十年不懈的思维和技术,但同时也有极宽敞极亲切没有围墙阻隔的那另外一面,业余的、人生走到某一刻心血来潮的好书写者和宛如天外飞进来的好作品,文学史上代代不乏。这样的专业世界里有一整面开向且牢牢系于人们经验的、人皆有之的、日复一日的“正常世界”,这使它混乱,但多很多神奇的可能。
初看很有味道,看长了也同样,略审美疲劳。
总之,闲暇翻一两篇仍是不错。
人类以前的生活
在阿特伍德的小说里不算出彩的:婚内出轨,离婚官司,复杂的人际关系。那种浑噩感反而是读过之后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我们台湾这些年
火了好几年,现在才读完,很有趣很切实,看了一下作者果然是做BBS和个站出身。
意志力
这一类的读物可以同一归入一个名下:自助心理学。最近恰好上类似的课程,于是将这本延宕许久的书籍读完——和寻常鸡汤略有不同,这里毕竟有心理学的研究作为底气,似乎也就更能让读者了解怎样才是“可行”的解决办法。恰好读过一篇论文也提到,这一类自助书籍,学术性越高,对读者的帮助性越大。
闲时读过一些这类自助书籍,感觉是:欧美向最重学术和严谨,如果作者是大学心理系教授,最为可读,唯并不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办法,要你自己从论文和数据里面去想。日本一类书籍往往涉及“气场”啊“心灵”啊,给出的办法简单明了,可用性读者自行判断。中国的往往就朝向鸡汤路子去了:总之简单易读。
这一本,如果对在自控和拖延症方面有苦恼的同学,不妨一读。
提堂
上一篇草子以《狼厅》结束,而这一次以它的续篇《提堂》为结束。说来也惭愧,虽然一直以来手握两本的英文本,却硬生生是拖到了中文译本电子版上市才读完。
《提堂》的最大优势是,比《狼厅》更为好读。它的时间线更紧凑,而读者已经熟悉了作者穿越于回忆和眼下的叙述方式、乃至对于那许多的托马斯也不那么陌生了大概也是好读感的来源。这一部的主旨就是:克伦威尔怎么搞掉安妮皇后。事件既简单,人物又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于是不免产生一些“过于戏剧化”的感慨——我大概不相信历史上那几个侍臣真的曾经出演过一出欢送红衣主教的喜剧;这情节的安排给主人公的所作所为平添了几分正义。当然最终一切只是赌上全部身家游戏:金钱,权力,爱情,聪明才智全部押在台面上。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西摩家围着简为她重新梳头的那一个情节。这部里的简·西摩太过内敛,她真正的出彩之处恐怕要等到下一部了——伴随着秘书官的盛极而衰一起。而文中的白描仍然克制而出彩:
在私人的空间,他常常想起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她在他的脑海中已经变得模糊,只有裙子在拐角处的掠影。在她生命中最后那个早晨,当他出门时,以为看到她跟在身后,以为瞥见了她的白帽子。他半转过身来,对她说:“回去睡吧,”可那儿却空无一人。到他晚上回家时,她的嘴巴已经被蒙住,头和脚旁边都点起了蜡烛。
非常期待下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