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底是什么?是内中的文本还是纸张和装帧构筑的整体?对于藏书者来讲,或许是后者;但是对于读者而言,难道不应该首先是前者吗?然而买书这件事情总给人一种奇妙的错觉,就仿佛书本被买下了,置于个人收藏之中,这种实体的占有便隐隐象征着对于内容的占有。到底读了其中多少本书,这问题对于藏书者来说几近禁语。但是没有几个读者能够真正抵制住藏书的诱惑:就像松鼠忍不住囤积坚果以备饥荒之时。手中有书,心中不慌。相较之下,何时读,为什么读,反而成了一件小事——总会有百无聊赖的黑夜,无所消遣的午后,下雨下雪不能出门的日子,长途火车或者飞机上。既然总有一天能够读完,那么就不妨再买些新书——在这一行为上,无论是电子阅读器还是图书馆馆藏似乎都和买书一瞬的热情和欢乐无涉。书籍毕竟本身也是商品,一样带着商品拜物教的神秘和愉悦。纸张,装帧,工艺,这些因素的组合围绕着文字,将虚无的文字固定为确定的形体,设计之美和文字相得益彰,在载体和可读性之间抓住那个平衡点,才是书籍引起bibliophilism迷狂的根源。这症状的早期就是囤积,晚期就是收集珍本,糟糕之处在于忘记读了多少,或者不若效仿古人,将珍本束之高阁,买个简本又或电子书来日常阅读。书籍本身并没有什么想头:它们更愿意被阅读吗?还是更愿意成为收集的组成?或许,我们不应该忽略书籍本身的神圣性质,无论是敬惜字纸的传统,还是修道院抄写员们的孜孜不倦,曾经的书籍都是珍贵之物,价值高昂,远超今日想象。书籍真正成为我们切实可触的日用之物,这历史其实也并没有几个百年。现下它依然存在着,依然被人们爱着,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依然如此,并不会被电子书籍彻底打倒或者跨越。
我见过许多的研究:人们在电子设备上更不容易集中心神——或者,人们被先入为主的印象影响,不认为电子书真正等于书籍。那些拥有电子阅读器的人不会给孩子们推荐电子书。印刷品在彩色印刷排版设计上的巨大优势(尤其在童书方面)仍然是电子书难以比肩的难关。有人在读书网站上颂扬Kindle也有人反对它。这一切技术的辩论到最终不过给我兼而蓄之的空间:无法抛弃纸书也无法冷落电子书。书架上依然塞满:无论是电子书还是云存储,同时三四本书都翻开,进度不同,慢慢地看。哎,像我这样的人从不相信会有什么荒岛书单,更难以想象会有人一辈子只读一本经典。我需求文字来丰润我的生命,我需求它作为一种日常的食粮,不读书便自觉面目可憎。到了这个地步,读书大概是一种本能,不用考虑其附加价值,也没什么可以值得宣扬的。读来读去,一本书总能牵出新的书,书单无尽延续下去,未知领域无限,世界广大、不能穷尽。我曾经在某本书里读到这样一个关于天堂的想象,在其中每个人都会继续他生前擅长的事情,直到心满意足抑或觉得厌倦放弃为止。那些画家、音乐家等等等等,挥洒了自己的创作之后就选择魂飞魄散;到了最后坚持得最为长久的(按照作者所说)是那些读书的人。
可见如此执念深重。
我见过许多的研究:人们在电子设备上更不容易集中心神——或者,人们被先入为主的印象影响,不认为电子书真正等于书籍。那些拥有电子阅读器的人不会给孩子们推荐电子书。印刷品在彩色印刷排版设计上的巨大优势(尤其在童书方面)仍然是电子书难以比肩的难关。有人在读书网站上颂扬Kindle也有人反对它。这一切技术的辩论到最终不过给我兼而蓄之的空间:无法抛弃纸书也无法冷落电子书。书架上依然塞满:无论是电子书还是云存储,同时三四本书都翻开,进度不同,慢慢地看。哎,像我这样的人从不相信会有什么荒岛书单,更难以想象会有人一辈子只读一本经典。我需求文字来丰润我的生命,我需求它作为一种日常的食粮,不读书便自觉面目可憎。到了这个地步,读书大概是一种本能,不用考虑其附加价值,也没什么可以值得宣扬的。读来读去,一本书总能牵出新的书,书单无尽延续下去,未知领域无限,世界广大、不能穷尽。我曾经在某本书里读到这样一个关于天堂的想象,在其中每个人都会继续他生前擅长的事情,直到心满意足抑或觉得厌倦放弃为止。那些画家、音乐家等等等等,挥洒了自己的创作之后就选择魂飞魄散;到了最后坚持得最为长久的(按照作者所说)是那些读书的人。
可见如此执念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