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以为说出口的话语就死了。虽然哈罗德·布鲁姆反对“作者已死”,但是从读者来看,每一次阅读所拥有的解读权力,和作者是否等同?如果在私人阅读的层面,或许这种差别是不存在的。如来说法如筏喻者,可见言语本身是不重要,亦是可以拥有多重理解的。
最好的故事必须是自洽的,它必须在自己的世界和自己的逻辑里自成体系,这尤其对于fiction一类而言。在这个意义上,原作者不能增加它,也不能减少它了。更追求/游戏于叙述手法的“纯文学”则可以刨除对叙事的着重,可以用作者注释的方式扩展元文本(比如艾柯的《玫瑰之名》和《玫瑰之名注》)。尽管如此,好的叙事还是令人不忍释卷的第一动力。
一直很喜欢哈罗德·布鲁姆的文论,虽然有时候自己读起来因阅读范围之故,仅仅是浮光掠影;但是从他的文论中能重新获得阅读的动力。需要读的东西真是太多太多了。
最好的故事必须是自洽的,它必须在自己的世界和自己的逻辑里自成体系,这尤其对于fiction一类而言。在这个意义上,原作者不能增加它,也不能减少它了。更追求/游戏于叙述手法的“纯文学”则可以刨除对叙事的着重,可以用作者注释的方式扩展元文本(比如艾柯的《玫瑰之名》和《玫瑰之名注》)。尽管如此,好的叙事还是令人不忍释卷的第一动力。
一直很喜欢哈罗德·布鲁姆的文论,虽然有时候自己读起来因阅读范围之故,仅仅是浮光掠影;但是从他的文论中能重新获得阅读的动力。需要读的东西真是太多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