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rsonal News
就在此时我发现email已经不能表现我的愤懑了,立刻打电话,因为我们那个双学位证书根本就不是个拥有正经学位编号的证书,根本没法通过学信网认证(你说我为什么知道?你猜?)于是我一通激情输出——中间居然一个磕巴都没打——然后对方忽然认怂表示哦我们发现这个证书编号不一样不能认证我们会给你mark as complete……
本来以为这场大戏画上句号了,然后过了两天!LSAC就又寄Email来说还是少了这个学信网认证,我简直吐血三升……写了Email抗议之后人家表示是因为Chinese Rule and regulation require blabla,有一种就算你逃到了天涯海角忽然回头才发现那个“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还是在对着你幽幽一笑的感觉。无语。
总之最近带宽真的不够了,过两天再继续搞吧,反正先把申请搞了可以再晚几天递成绩单,搞不定就搞不定,还能省下一笔读这个破书的钱……
为啥带宽这么不够,也是因为本月的另一件大事:
我们去看房了。
虽然在现在这种利率下上船有点难以想象,但是贷款可以refinance,而房地产市场的低点却不那么容易再来,尤其是冬天本来就是市场冷淡期。但是对我们而言,急于买房的理由却很现实:租房上我们基本上已经和带宠物的人一个级别了,去年找房的时候好几家房东直接婉拒我的看房请求,导致我焦虑大爆发,而现在政府给出的房租提价指导至少是5%,高企的房租令得租房这件事已经大大不如买房之后付equity了。
总而言之,这件事稳定地进行下去,我用来搞申请的时间又少了一点。本来最初和贷款经纪打电话感觉都还OK,结果实际申请起来真是要了A文件再要B文件,要了B文件再要C,“你的Tax Return有了很好但是能不能再截屏一个CRA页面保证你没欠钱”……十一月的月底没有雪,只有文件如雪片纷飞,再次感觉到有一个办公级别的扫描复印一体机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 Read
《妈妈走后》Crying in H Mart的中译本,很动情的一本书,过于标准的写法。或许是因为母亲得了癌症而过世,母女之间的结某种意义不再是作者叙述的重点,这让我有点感觉可惜,因为东亚那种复杂而微妙的母女关系并不是简单的“走出丧母悲痛”这样的主题而能概括的,而作者选择了更容易被大多数读者理解的路径,而放弃了另一条。另一方面,因为书里的母亲也是癌症死去的,这点让我读完感觉有些抑郁。唉。
《黑塞书信集》这一本是五百多页(接近六百页)的书信集,甚至还是节选。黑塞的书我从《悉达多》开始读,然后是《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玻璃球游戏》、《荒原狼》,几本比较短的《德米安》《辛克莱》等等也都读了。他的书非常奇妙,有种少年的透彻感在其中,一种奇妙的精神上的清洁感。读了书信集才发现他始终反战,一战的时候在红十字会工作,后来直接加入了瑞士籍,到了二战之前更是被视为国家叛徒,图书被禁,后来在二战中他的出版社的仓库也被烧掉了,而他在瑞士的家也成为一些作家的避难中转站,比如托马斯·曼。有机会还是想从头到尾好好读一遍黑塞。那个时代的德国文学对我有种特殊的魅力,黑塞,里尔克都是我的Tier One作家。
读这本书信集的时候忽然升起了想要把德语重新捡回来的冲动:单纯学会读就好了。也许以后闲下来可以一试。
《德黑兰文具店》在VPL排了两个月才借到,一本还不错的伊朗背景的小说。1953年,一对恋人在民主运动的失败之中被男生的母亲无情地拆开,却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都以为是对方先变了心,而从中做局的就是旧日抛弃过男生母亲的男人,文具店老板。几乎四十年后,两人又在美国的老年中心重逢。女主角在惊讶之后,忽然发现了一家和当年的德黑兰文具店几乎一模一样的文具店,走进去之后才发现是男主的儿子开的,而男主的儿子告诉她,父亲的愿望就是开一家这样的文具店……两人重逢之后,终于明白了当年的真相。即使两人都各自成家,然而那段爱情某种意义上从未从他们的灵魂上褪去。感觉中东系的作品都有点痴狂的气质,就像《纯真博物馆》一样,爱情都有一点神秘而偏执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