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合日常的笔记系统。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想减少在使用的本子数量,这样移动起来会比较方便,也减轻存留上的负担;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增进查找的效率,因为笔记如果不能常常阅读,也就成为死去的东西了。
之前我的读书笔记是全部写在Hobo Weeks后面的空白页上。因为页面本身小,可以写上厚厚一沓,是我很喜欢的一种记录方式。可惜这种记录不太利于查找和摘抄,因为用手摘抄时候往往会不耐烦,大部分摘抄还是直接存了电子格式的笔记,而留在本子上的则往往失于简短浮泛,也并不方便统计阅读的数量和种类(主要是想区分一下在各个网络平台读的书和实体书)。
好在今年也没有读多少,很顺利地就把今年的笔记都整理成电子的,便于查找和翻阅。之前手写笔记的时候,有时候懒得查作者的名字,倒是整合进来的时候比较认真地都加上了。
顺便说来,今年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作者是Claire Keegan。
*
另一项工作就是将目前这个blog上面的所有文字都在自己的笔记软件里备份了一遍。
事实上,我对自己的电子足迹往往不甚在意,现在唯一一个在用的SNS平台也开启了自动删除。不过,与其说是讨厌留下可以追索的电子足迹,不如说自己本质上疏于整理,更容易一时兴起就快刀斩乱麻地丢掉了。
之前用了许久的微博账号,以及Lofter上不少类似于日常笔记的东西,后来删号的时候也着实懒于整理保存。一些当时随写随在这个blog上保存的东西还在,但绝大多数应该是哪里都没有了。
我发现我其实是面对过去的自己会感到羞赧的。有一些事情,当下觉得很是惊天动地,但是过后会发现不过是小小微澜,如果去读当时的记录,就会觉得有些害羞,想——自己当时怎么会那么较真呢?
现在年纪又更大了,感觉这样也不坏。如果自己始终如一,想法都不会变,那只怕才更令人觉得恐怖吧。
这一次回看自己的blog,就好像看见了之前那个总是过分认真,认真到了在某种程度上不合时宜的自己。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又会觉得,“啊,那也不是坏事吧”。哪怕是为了怎么写出更好的同人而认真苦恼也没关系,因为就算我现在再次提笔写同人,也一样会认真苦恼。
想写出更好的文字——想要打磨自己的才能。
这种想法,大约现在也是隐隐在心底某处的,只是没有时间去付诸实践。
今年开始重新写作blog,也许对我而言就是一个重新开始的契机。
(虽然照例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写着。)
*
今天的天气异常闷热。上午去图书馆的时候还是需要穿薄毛衣的气候,下午就隐约有大雨将来的预感。纽约若落雨,感觉比温哥华升温更快。温哥华的冬雨不算寒冷,但若出去散一圈步,回来的腿脚也是冰凉的。纽约的雨则总是暖湿气流带来的一般,会让人觉得异常温暖,之后则是大风降温。
故乡是相当少雨的地方。
仿佛为了弥补这一点般,雨总会让我格外地在意。